04-23-2013

一篇文章是從哪裡來的? 蘇轍說:「文者,氣之所形。」而以現代腦部結構分析的觀點來看,文章則是每個作者約三磅重的大腦中思維縐褶神經元森林(Neuron Forest)產生大量的微電流脈衝之後的產品(副產品是二氧化碳及廢料)。

我認為:除了能脫昇出現實生活而悠遊於自身所建構出的非實質範疇的少數天才﹣如形而上學 Metaphysics 的哲學家;大部份的寫作,都是源自於作者日常生活間的感知,或如史官般詳實紀事或傷風悲月一下抒發情感。

作家既是以在生活中尋章摘句為主要職志,接著而來的問題就是作家及作家的親朋好友們的隱私問題。(宅婦寫了幾篇文章,開始進階思考這複雜而深奧的論題)

有些事件確實猛烈地撞擊著咬着筆桿傢伙的心肌細胞,不吐當然不快囉。問題來了:倘若事件相當敏感,牽涉其間的人不願這事攤在陽光下呢?難得有如此深刻的感觸,大有機會完成足以驚天地泣鬼神的鏗鏘之文,是要甘冒大不韙寫下來?還是以人為貴,尊重對方,就讓它成為玫瑰下的秘密呢?這等事不像讀書考試時的選擇題測驗有唯一正確的解答,而是一個開放性的問題。

古文人能流傳千古、跨越時空引起讀者極大共鳴的文章,正是因為發自肺腑。韓愈的侄兒韓老成過世,他感情真摯地寫下得到「不哭者不慈」最高讚譽的『祭十二郎文』。因此,真實發生的事件確實是好文章的觸媒。

但下筆時又該如何保有隱密呢?寫與不該寫的界線,又該如何界定?

欣賞一下 Star Trek Captain Jean Luc Picard 慷慨激昂的名言:「The line must be drawn here ! This far, no further !」

arrow
arrow

    茄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