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26-2015
去年十一月,我把搬來 Lincoln 後在部落格所寫的文章,整理、重新編輯、整理成冊,印了一本書。見《我寫了一本書》。
從此,我除了繼續坐在電腦前絞腦汁打字之外,又多了一項任務:要把堆在娘家的「庫存」推銷掉。
沒有圖書銷售經驗的我,在 Facebook 開了一個粉絲專頁「茄子創作」,又拜託阿娘在台灣幫我處理寄送書本事宜,靠著親朋好友捧場,小量小量慢慢賣。
同時,在美國這裡的朋友們聽說我寫了一本書,他們對有人願意書寫鳥不生蛋的 Nebraska 高興得不得了,熱心地幫我宣傳,只要是有認識華人的都會買來送人。例如:Barbara 買了兩本、也是導覽員的 Linda 買了一本、社團裡的同伴也買了兩、三本。
其實 Nebraska 早就有一個女作家。只是她用英文書寫,而我是用中文書寫;多了層語言及文化的隔閡,也增添了神秘感吧。
他們的熱情反應鼓舞了我,我想,美國也有許多華人,應該也會有華文書市場。便豪邁地拜託阿娘運送 100 本書來美國。
接著我和 LCCA 林肯中華文化協會聯絡,說明我寫了一本中文書,希望能在協會推廣。會長回覆:「我們在中秋節時會舉辦廚藝比賽及聯歡晚會,妳可以到現場推廣書,我們能提供一張桌子給妳。」
於是蘇小妹幫我設計了一張海報;我們準備了包書的紙袋;換了幾十張一元紙鈔,準備找零(每本書賣 8 美元,我想會有很多人用10 元鈔票付錢);帶兩隻墨水充足、書寫流利且適合簽名的筆;把書裝在行李箱裡拖著走,便準備妥當。
抵達會場後,我們找到會長,把答應借我們的桌子就定位;將海報在桌上立好,書擺好;再露出笑容,臨時書攤就開始了。
一開始時,我們的桌子擺在晚會報名處前面,人們會先看到我們才看到報名處,若有人站在我們的攤位前就會擋住要到晚會報名的人們。我又希望有人來看我們的海報,又怕擋住路會影響晚會進度,緊張得團團轉。直到後來我們和報名處調換位置、改善動線後,我們不再擋路,我才定下心來。
蘇小妹原來是陪著我一起站在桌後,他比我還要不習慣宣傳公關工作,板著臉站在那裏像是白臉的秦叔寶。有些人們向這裡靠近;一看到門神一般的蘇小妹,又腳步不停地往前走了。
我雖然覺得有點緊張,不過曾當過業務的我總比蘇小妹好。於是我們決定我一個人擺攤就好,讓蘇小妹走開。果然慢慢地有人來瞧瞧海報、翻翻書。
接著蘇小妹的一位同事來參加晚會,到攤位前立即掏出錢來買了一本。我在書上簽名、小心地用紙袋把書包起來,又開心向他道謝,謝謝他成為我的第一個顧客。
終於賣出第一本書,不用擔心掛零,我的緊張感減掉了一半。
蘇小妹關心我的狀況,雖然離開,依舊在附近繞來繞去觀察著書攤的狀況,我也三不五時地招手要他過來。因為我一個人孤零零地站著感覺很尷尬,很希望他能陪我。蘇小妹怕影響人氣,還是沒有留下。
直到過了一個小時後,來攤位的人們變多,我也和人聊開了,我開始覺得自在。
有好幾個喜愛中華文化的美國人來參加晚會,他們好奇地問我寫了些甚麼。聽我解釋書的內容後,問:「甚麼時候會出英文版呢?」我笑著回答:「以我的英文程度太難了。」他們會惋惜地說:「可惜!我真想讀讀妳寫的書。」
相較起來,這裡的華人態度就顯得保守得多了。有些人會打量海報及書,並小心避免眼神與我交會。也有些人對這些不感興趣,只瞧個兩眼就興趣缺缺地走掉。當然也有大方停下來觀察海報、翻閱書本並和我聊天的華人,只是在比例上來說是比較低。
經過三個多小時,晚會近尾聲,會場的人們要離開前有幾個來看書,我又賣掉了幾本。而且我也和來協會幫忙的人聊得很愉快,她熱情地建議我新年晚會也要來賣書。
等人群散得差不多,我找蘇小妹回來幫我收拾物品、把借來的桌椅歸回原位,我去和會長等人道謝後也離開。
我們兩個開車回家路上,我興奮地向蘇小妹報告:總共賣掉了多少本書、和多少人聊天、內容是甚麼、以及邊賣書邊簽名的感覺很像大作家等等。
我很高興能夠和人們面對面談論我寫的書、觀察人們在翻閱書時的表情、以及當場在每一本賣出去的書上簽名。
第一次厚著臉皮向大家推銷我的書,今晚的經歷對我來說相當特別。雖然沒有把帶出門的書都賣光,不過,我覺得這經驗非常寶貴。
我從一開始的不知所措,到後來能夠和人們侃侃而談;在經歷過這個過程之後,我發現我變得有自信多了,不會再感到綁手綁腳。
同時,我也對下一次該怎麼做有了更明確的規劃。
蘇小妹幫我設計的桌上海報。
我站在書攤前,期待有人來光顧、聊天。
留言列表